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山西省气象条例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2 23:11:54  浏览:935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山西省气象条例

山西


山西省气象条例
山西
山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1998年9月29
日审议通过了《山西省气象条例》,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998年9月29日
山西省气象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气象工作,提高气象预报水平,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
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气候资源,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
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气象探测、预报,气象信息使用、传播,
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其他涉及气象的活动,必须遵守本
条例。
第三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工作,行使本级
人民政府管理气象工作的行政职能,并对有关部门的气象工作实施行业管理。
第四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地方气象事业项目计划并组织实
施。地方气象事业项目包括:
(一)建立天气监测预报警报系统、辅助气象通信系统、电视气象预报制
作系统、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系统、气象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和城乡气象科技服务
网;
(二)为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服务的项目;
(三)为农业综合开发、农作物产量预测和森林防火服务的项目;
(四)人工影响局部天气作业及其试验研究项目;
(五)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项目。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和气象基础设施的建
设,将地方气象事业项目所需基本建设投资、气象事业经费分别纳入本级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并逐步增加对气象科学研究的投资。地方规
定的津贴、补贴应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解决。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在气象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
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
第七条 气象台站探测环境的基本保护范围是:
(一)地面气象探测场四周的障碍物、工程设施及污染源与探测场边缘的
距离:孤立障碍物为该障碍物高度的3倍以远,成排障碍物为该障碍物高度的
10倍以远,高杆作物为10米以远,水库等较大水体(最高水位线)为10
0米以远,铁路路基为200米以远,公路路基为30米以远,对探测环境有
害的污染源为500米以远;
(二)高空气象探测场半径50米范围内不得有架空电线、高大建筑和树
木等障碍物,四周障碍物的仰角不得超过5度,附近不得有影响探空讯号的干
扰源;
(三)太阳辐射观测场东、南、西三面障碍物与观测场边缘的距离为该障
碍物高度的10倍以远;
(四)制氢室周围50米内,不得有住房、办公室等建筑物和火源;
(五)遮挡物对天气雷达天线的挡角不得大于0.5度。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保护本辖区内的气象探测环境及其设
施。
禁止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对探测有不利影响的工程建设或者其
他活动。因特殊情况,确需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此类活动的,必须
征得省气象主管部门同意。
气象台站的站址及其设施的安置应当长期保持稳定。因工程建设、城市规
划确需迁移、重建气象台站或者设施的,必须按规定提前报经省或者国家气象
主管部门批准,其所需费用,因工程建设造成的,由建设单位承担;因城乡规
划造成的,由当地人民政府统筹解决。
第九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调整城乡建设规划和核定建设项目的用
地位置和界限,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用地手续,凡涉及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
围的,须征得省或者国家气象主管部门的同意。

第三章 气象预报与警报
第十条 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由省气象主管部门所属的各级气象台
站统一向社会公开发布。
城市环境气象预报,由省、市(地)气象台负责制作和发布。
禁止其他单位和个人向社会公开发布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和城市环
境气象预报。
第十一条 公开向社会播发、刊登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必须使用
当地气象主管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直接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并标明发布台站
的名称和发布时间。
第十二条 电视气象预报节目,由发布该气象预报的气象台站负责制作。
气象预报节目的制作技术应符合广播电视的播发要求。
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与同级气象台站商定气象预报节目的播发时间,并
定时播发;确需变更播发时间的,应事先征得发布该气象预报的气象台站同
意;对当地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灾害性天气警报以及需要补充或者订正的气象
预报,应当及时增播或者插播。
电视气象预报节目中的广告画面,不得影响气象预报的效果。
第十三条 无线电管理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提供和保护气象专用频率。
邮电部门应当确保气象通信的畅通和气象信息的迅速、准确传递。
第十四条 无线寻呼系统、声讯服务系统、计算机网络、电子屏幕等媒
体,在经营活动中传播的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必须是当地气象主管部
门所属台站直接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

第四章 气象服务与气象灾害防御
第十五条 气象机构应当无偿提供气象公益服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应当做好为工农业生产、防灾抗灾和
军事、国防科学试验所需的气象公益服务,及时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气象预报和
灾害性天气警报。
第十六条 气象机构根据用户需要提供的各类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和为在
经营活动中传播气象信息的媒体提供气象信息,实行有偿服务,其收费标准按
省物价、财政部门规定执行。
宣传媒体在播发、刊登气象信息时配发广告、特约播送等获取盈利的,应
予提供该信息的气象台站合理分配收益。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对可能影响当地的大
风、寒潮、霜冻、冰雹和暴雨(雪)等灾害性天气,应当及时报告当地人民政
府,通报有关部门,并提出防灾、抗灾建议。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预测可能发生气象灾害的区域,应
当提前采取防御措施,防止或者减轻可能造成的损失。
气象灾害发生后,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组织抗灾救灾,并调查、核实气象灾情,报告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
门。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防御、减轻气象灾害的工作体
系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应有组织地开展增雨(雪)、防雹等人工影响局部天气作
业,所需经费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受益者提供。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负责人工影响局部天气作业的组织、实
施和管理。
军队、民航、通信、交通、公安等部门应当为人工影响局部天气作业提供
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气象主管部门批准,不得进行增雨(雪)、防雹作
业。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发利用和保护气候资
源。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地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调查、区
划编制和气候资源保护的监督检查,参与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项目的实
施。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负责防御雷电灾害的管理工作。
高层建筑、计算机设备、电力设施、易燃易爆物仓储场所和其他需避雷防
护的建筑和场所,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安装避雷设施;国家没有规定的,按省
气象主管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规定执行。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应当参加防雷安全设施的设计审查和工程竣工验
收,并定期对防雷安全设施进行检测。
第二十三条 从事经营性充灌、施放升空气球的单位和个人,须经县级以
上气象主管部门技术资格认定后,方可向工商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开业手
续。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
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无线寻呼系统、声讯服务系统、计算机网络、电子屏幕媒体,在经
营活动中传播非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和不是直接从气象主管部门
所属气象台站取得的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的,责令停止传播行为,并处
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二)不按规定安装防雷安全设施或者防雷安全设施经检测不合格的,责
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三)未经气象主管部门进行技术资格认定,充灌、施放经营性升空气球
的,责令停止充灌、施放行为,并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四)在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种植树木、高杆作物,影响气象
探测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可处以三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罚
款。
在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炼焦,烧砖,影
响气象探测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可
处以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但法律、法规规定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土
地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处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五条 气象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
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
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8年9月29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劳动人事部保险福利局关于公社畜牧兽医人员转为国家畜牧兽医后工龄计算问题的答复

劳动人事部保福局


劳动人事部保险福利局关于公社畜牧兽医人员转为国家畜牧兽医后工龄计算问题的答复
劳动人事部保福局


答复
农牧渔业部全国畜牧兽医总站:
你部(82)农(牧)字第86号函悉。对于所询问题,答复如下:为了稳定畜牧兽医队伍,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公社畜牧兽医(包括配种站、改良站、冷精站、防检站、草原站的畜牧兽医),在转为国家畜牧兽医后,其最后一次在公社畜牧兽医站任兽医的工
作时间,可以与转为国家畜牧兽医后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



1983年1月26日

关于印发《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01年工作要点》的函

建设部城市建设司


关于印发《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01年工作要点》的函



建城综函[2001]2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北京市政管理委员会、交通管理局、园林局;上海市水务局、城市交通管理局;重庆市政管理委员会、交通管理委员会;各计划单列市建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现将我司2001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以便安排工作时参考。

  附件: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01年工作要点

建设部城市建设司
二○○一年二月十三日

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01年工作要点

  2001年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我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市政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要提高用水效率,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抓紧治理水源污染,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加紧南水北调的前期工作;加强城市道路建设,适当发展大城市轨道交通;要广泛开展城市绿化,强化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音污染的综合治理,使大中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拓宽投资渠道,注意投资效益,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今后几年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做好2001年的工作,对实施“十五”计划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作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城市建设事业的发展。贯彻落实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方针,进一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城市环境设施和交通设施建设,以城市节水、城市绿化为重点,努力提高城市总体功能和环境质量,以城市供热体制改革为重点,深化市政公用行业改革,促进城市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工作:

  一、开好全国城市绿化工作会议,加快城市绿化建设。

  根据国务院的部署,今年二月下旬将召开全国城市绿化工作会议,就加快城市绿化建设作出部署。国务院将发出《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明确城市绿化的有关要求和政策,这是城市绿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认真贯彻好这次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城市绿化工作,搞好绿化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拓宽资金渠道,合理利用土地,加强科技指导,着力搞好城市公园、绿化带、片林、草坪的建设与保护,大力推广庭院、墙面、屋顶、桥体的绿化美化。使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有一个大的进展。要深入开展园林城市创建活动,组织好第六批国家园林城市审定命名工作,办好第四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和中国(厦门)国际城市绿色环境博览会,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做好城市园林世界遗产的申报管理工作。建立园林绿化专家顾问委员会。组织制定风景园林注册专业资格的有关标准和实施办法。

  二、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国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精神,重点抓好城市节水工作。

  贯彻实施好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大力加强城市节水和治污工作。制定并实施节水型器具的强制性标准;制定城市自来水管网漏失率的控制标准及检测规范;研究制定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定额标准;研究和推广污水回用的技术和设备,制定有关技术政策;继续做好城市供水水质标准的制定工作。召开全国城市节水工作会议,总结推广各地成功的经验,表彰先进,推动城市节水工作深入开展。广泛开展创建节水型城市工作,修订节水型城市考核验收标准,年底前公布第一批初步达标城市名单。继续贯彻实施《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总结两部制水价改革试点情况,与有关部门配合积极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促进和推动城市污水处理收费标准的提高,抓紧将城市水价和污水处理费标准调整到位。继续抓好“三河三湖”流域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管理。

  组织做好“南水北调工程(东、中线)受水区城市节水治污及供水需求预测研究”工作,争取2OO1年3月底形成“南水北调工程(东、中线)受水区城市节水治污及供水需求预测研究报告”和“南水北调工程(东、中线)受水区城市供排水、配套工程规划方案”两份报告,为国家确定南水北调工程(东、中线)规模及投资提供决策依据。

  三、以城市供热体制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

  从总体上看,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相对滞后,竟争能力不强,市场化水平较低,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特别是城市供热行业,仍然延续计划经济模式运行,致使北方许多城市困难重重,不仅严重影响居民生活,供热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举步维艰。解决城市供热问题,出路在改革。改革的目标是节能降耗,满足人民需求,形成供热企业积累、发展的良性机制。首先要改革供热收费制度,将采暖由国家和单位包费改为个人出钱,变暗补为明补,实行分户计量,分户收费。今年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城市供热制度改革指导意见”,从政策上推进城市供热制度特别是供热收费制度改革。制定“城市供热按热量计量收费实施意见”;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创造条件,逐步做到分户计量,按消费热量收费。要认真做好调研,抓好供热改革试点,推动供热计量装置、设备国产化。研究制定“城市供热管理办法”和“城市供热价格管理办法”。依据科技进步,推进供热系统技术创新,完善热控制系统和计量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推行供热商品化提供技术保证。要推进供热单位的改革,改变吃财政大锅饭的状况,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决策引导,争取使供热价格有所降低,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筹备召开城市供热体制改革座谈会,交流各地的经验,总结部署试点工作,深化供热体制改革。

  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要按照政府全面规划、统一管理、特许经营、适度竞争的指导思想,加快政企分开和市场化经营的步伐,强化竞争机制,通过有序竟争和推行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促进各行业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改善。市政公用企业改革的核心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竞争能力。要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精神,结合市政公用行业特点,在总结各地取得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城市建设各行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和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

  四、加强城市市容环境管理工作,搞好人居环境建设。

  按照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处理原则,加强对城市垃圾排放、收集、运输、处理的管理。认真总结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的经验,积极稳妥地推广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要努力提高环卫机械化清扫率和全天保洁率,提高环卫工作的水平。要统筹规划,开发和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实用技术和国产化设备。要运用市场机制,积极培育城市环卫产业。积极争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政策的早日出台,加大投入,加快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要继续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搞好城建监察工作,加强市容市貌和市政公用设施的管理,保证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好运行和市容环境的不断改善。下半年筹备召开全国市容环境管理工作会议,重点部署今后的工作,把城市市容环境管理工作推向新阶段。

  今年是开展“中国人居环境奖”评选的第一年,正确引导,开个好头,至关重要。要完善申报和评选办法,制定评选规程,精心组织申报和评选,注重实效,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扩大影响,引起整个社会对改善人居环境的关注,推动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更好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五、突出规划、保护、管理,进一步做好风景名胜区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风景名胜区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前提是规划,核心是保护,关键在管理”的要求,重点抓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编制审批及规划的实施管理,按照城市规划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要求,成立风景名胜区规划审查委员会,完善规划管理制度,出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管理规定》,贯彻实施《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加快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审批。继续组织好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申报工作,强化世界遗产地的保护监督。做好第四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审批协调工作,加强风景名胜区规范化管理。

  六、继续搞好城市公交整顿与畅通工程,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深入贯彻落实公共交通优先政策,指导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修订与完善。在特大城市重点建设轨道交通系统。加强城市公共客运市场的管理,规范客运市场秩序。继续深入贯彻国发[2000]34号、国办发[1999]94号和国办发明电[2000]22号文件精神,开展城市公共客运交通清理整顿和“畅通工程”工作。

  全国清理整顿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将组织对全国完成清理整顿工作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抽查和验收,办公室将制定具体的验收标准。根据这项工作进展情况,筹备召开全国清理整顿城市出租汽车等公共客运交通工作总结大会,并向国务院做出工作汇报。与公安部一起2月初召开2001年畅通工程电话会议,继续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公安部建设部关于实施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8号),做好“畅通工程”的工作,修订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体系》,为适应城市交通的发展,结合实施“畅通工程”逐步开展重大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工作,制定《重大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体系》。按照国务院的要求,配合财政等部门做好车辆燃油税费改革的有关配套工作,切实保证这项改革的顺利实施。

  七、以城市燃气为重点、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城市燃气行业以安全管理为工作重点,继续进行安全大检查和燃气市场的清理整顿,加强安全标准、规范建设,修订完善燃气企业运行、维修、抢修安全技术管理规定、城镇燃气设计规范、城镇燃气施工规范,对燃气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要做好“西气东输”沿线省市利用天然气的前期工作。对风景名胜区、公园、游乐园、公共交通等的安全管理也要进一步加强。

  八、贯彻落实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国债项目的筛选、把关和督促检查工作,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结构调整,把城市环境设施建设和交通设施建设作为重点。要加强对城市路网结构和交通结构的研究,搞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和建设,适度发展大城市轨道交通,保证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满足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拓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渠道。

  九、强化法制建设和政策研究工作。

  修订《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并争取报国务院法制办,修改为《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争取将《城市排水管理条例》列入国务院立法计划,修改《城市绿化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抓紧制定并颁布《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管理规定》和《城镇燃气管网抢修和维护技术规程》,起草《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办法》、《城市供热管理办法》。编制《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方法和名词术语标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识标准》、《城市垃圾分类收集的统计和评价指标》三项技术标准。开展《中外城市基础设施对比研究》和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准入制度的研究。